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Valentin Baranovsky
没有《天鹅湖》,当代古典舞剧便不知该何去何从。这部作品的心理学内涵如今看来也非常先进。《天鹅湖》的古典特质体现在精确的结构形式、严谨的古典风格以及极为传统的古典舞与角色舞的割裂。其心理学内涵体现在“欺骗”这一神秘主题和随剧情发展的“命运”主题。
然而,1877年《天鹅湖》面世时并没有立刻受到好评。由瓦茨拉夫·赖辛格(尤利乌斯·赖辛格的别名)编舞的版本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时反响平平,极为保守,毫无创新,既没有体现出作品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俄罗斯灵魂”,也没有在天鹅形象中展现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时而凄婉哀痛,时而凯旋欢欣,时而危机四伏,在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人们视为一部“杰作”。起初,人们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反应比较克制:人们觉得《天鹅湖》“旋律性不佳”;音乐是整个作品中“最薄弱的元素”。
在《天鹅湖》的第一个芭蕾舞剧版本里,很难找到作品的灵魂:首演时,群舞们一丝不苟地挥舞着纸做的翅膀!今天,人们只有在讽刺芭蕾舞的时候才会想到这滑稽的画面,而在当时,这样的场景让作品的灵魂大打折扣。幸而世界上第一位饰演白天鹅奥杰塔的舞者波丽娜·卡尔帕科娃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世界上第一位饰演黑天鹅奥黛丽的演员目前说法有三种),后人才因此得知《天鹅湖》这部作品的历史开端并非在圣彼得堡(而是在莫斯科)。
1895年,马林斯基剧院举办了纪念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会,列夫·伊万诺夫展示了一小段“天鹅场景”——优雅、温柔、感人至深。从此,白天鹅终于在涅瓦河边的城市——圣彼得堡安家落户。时任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总监的马里乌斯·彼季帕下定决心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以舞蹈作品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在帝国剧院(今马林斯基剧院)完成了首演。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谢佩潼
——作者:奥尔加·费多尔琴科 编译:谢佩潼
往期精彩剧照 摄影:Natasha Razina
马里乌斯·彼季帕、列夫·伊万诺夫编舞版首演:
1895年1月15日,马林斯基剧院,圣彼得堡
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改编版首演:
1950年3月8日,基洛夫剧院(现马林斯基剧院),圣彼得堡
演出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