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希孟的呕心沥血好像没有办法捧出心中的一轮明月。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 韩真
诗、画与舞,美学相通
/ 01
知自己的来处,认同自己的来处。能让观众在走出剧院的那一瞬间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主创们在剧本创作阶段就确立的目标。
每一处颜色的调整,到角色的每一次呼吸,多一点过于沉重,少一点又觉轻。中国美学中的高级与雅致,总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以人拟画,以画绘舞。舞者们时而静止凝神,时而利落甩袖似青峰叠嶂,大气浑融,虚实相生,带出《千里江山图》的古典绘画气韵。一颦一动皆成韵律,那“动人心魄、美到失眠”的力量,正是“画”与“舞”,“舞”与“诗”在中国美学精神上给予观众强烈的共鸣。
舞者在打开了身体的话语之门,用肢体来表达生命,它的语汇无论是“画中舞”还是“舞中画”,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灿烂;传递穿越千年的诗情画意在旋律中阐释生命的究竟,它源于情感的冲撞,更离不开舞蹈那蓬勃生命力的支撑。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传承。《只此青绿》中,打动观众的从来不只是美妙的舞蹈动作,更是舞剧整体风格中透出的“宋”文化浸润,其背后的诗性与文人傲骨,其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美。
少年希孟,绘下长卷
/ 02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情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希孟即将完稿之时。
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希孟的内心,剧情随之开始。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舞蹈诗剧带领观众“浸入式”地置身于宋朝的诗意山水中。
不断旋转的舞台上有四季晴雨,有山川河流。
少年人心中有丘壑,方能绘出无垠山河。展卷人随着希孟一同看织绢人织绢,上山凿石,制笔淬墨。
纸保千年,绢保八百
《千里江山图》此画的分量,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重如山河。那些看似遥远厚重的文化经年此时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出现。
与画作同样的中式美学内核在今天仍以“诗剧”、以“舞蹈”的形式留有回响,动人心魄。那是越来越多的「只此一眼,念念不忘」。
《千里江山图》不光出自于少年希孟的手,画作历经千年不毁,山巅的一抹青绿色始终鲜亮,因它同样出自于工艺人之手。那些默默无闻的文博工作者,亦使其真正存在于现在的维度。
同为文化匠人,故宫研究者与文化创造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引人动容。这样的匠人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剧中无数的平凡工匠的身上。正如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所说:
“无名无款,说的不止是《千里江山图》,更是这幅画作背后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还是为了把这些文物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无数在岗位上默默工作的文博人。”
在距宋朝900余年的当下,《只此青绿》不仅是对没有留下记载的希孟和没有留下姓名的匠人的献礼,更是以此剧,致敬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正所谓:“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