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歌剧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一种更易被大众欣赏的、轻松活泼的音乐戏剧形式,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有别于传统的正歌剧,轻歌剧节奏清新明快、内容轻松诙谐,更突出娱乐性和喜剧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也常与观众进行互动。轻歌剧的音乐在结构上如正歌剧一样严谨,尽管它穿插了大量对白,而且经常要运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舞曲体裁(如圆舞曲、波尔卡)、各民族的民间舞曲,以及经常作为彼时轻歌剧音乐元素的吉普赛音乐,但都需要创作者以非常巧妙、细致的方式将它们编织进浑然一体的音乐与戏剧结构中。
三幕轻歌剧《风流寡妇》是维也纳轻歌剧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它根据法国梅雅克的喜剧《大使馆随员》改编而成,由雷翁和史坦恩编写剧本,匈牙利作曲家弗朗兹·雷哈尔谱曲,1905年12月30日在维也纳喜歌剧院首次公演,立刻收获热烈反响,成为连续上演超过五百场次的畅销热卖剧目;同时在许多国家也博得空前欢迎、盛演不衰,甚至被拍成电影。
此剧德文名称中的“lustige”一词是“风趣”的意思,在英文中被译为“Merry”(“快乐”的意思),对于剧中女主角、年轻貌美的寡妇汉娜·格拉瓦里,“风流”一词或许更适合解释为“高尚又清雅”。《风流寡妇》的音乐中既保持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又穿插了生动活泼、谑而不虐的喜剧性插曲,做到了让剧中重要角色的音乐个性鲜明、优美动听;本剧对于舞曲音乐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其圆舞曲旋律较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更为舒缓,因此也更富于抒情气质。
2017年1月,国家大剧院制作雷哈尔轻歌剧《风流寡妇》首度亮相,为了拉近这部传统维也纳轻歌剧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国家大剧院力邀有过多次合作的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担任这一制作的导演、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乌戈·德·安纳导演通过卓越的舞台呈现将剧中原本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故事移植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舞台细节的处理上也处处留意、匠心独运,甚至每一处玻璃装饰花纹的选择,都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曲:弗朗兹·雷哈尔
脚本:维克多·里昂、莱奥·斯坦
首演:1905年12月30日于维也纳喜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制作版本首演:2017年1月18日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主创
指挥:吕嘉
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乌戈·德·安纳
灯光设计:保罗·玛宗
多媒体设计:塞尔乔·梅塔里
编舞: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
合唱指挥:董岱
复排导演:斯蒂芬·格劳格雷
角色演员
汉娜·格拉瓦里(风流寡妇):丽贝卡·内尔森 / 宋元明
达尼洛·达尼洛维奇(彭国使馆一秘):托马斯·魏因哈佩尔 / 周正中
瓦伦西娜(泽塔妻子):玛利亚·穆德拉克 / 张文沁 ●
卡米耶·罗西翁(法国联络官):约珥·普列托 / 蔡程昱
米尔克·泽塔(彭国驻巴黎大使):梅杰
卡斯卡达(拉丁外交官):李梓豪
布辽舍(法国外交官):梁羽丰 ▲
柯罗茂(彭国使馆参赞):曹瑞东 ▲
波格丹诺维奇(彭国领事):扣京 ●
普里切祖(使馆领事):陈雷 ▲
奥尔迦(柯罗茂夫人):王璟
西尔维娅娜(波格丹诺维奇夫人):程文慧
普拉丝科薇亚(普里切祖夫人):胡越 ●
戏剧演员
聂古斯(彭国使馆书记官):姚宇 ★
(注:●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演员,▲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团员,★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
*以上内容(包括演出时间、阵容、节目及演出票价等)可能变更,以最终演出为准,仅供参考。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巴黎。彭特威德罗国驻巴黎大使泽塔为庆祝本国国王的生日,特别举办了舞会来招待各国使节,在这场舞会上最重要的客人是年轻的寡妇汉娜·格拉瓦里。年轻貌美的汉娜嫁给了彭特威德罗一位富有的老银行家,可是才刚刚结婚她的丈夫就去世了,将巨额遗产留给了汉娜。汉娜继承遗产后来到巴黎,立刻成为以布辽舍和卡斯卡达子爵为代表的各国单身汉们争相猎取的目标。
为阻止这笔巨额财产流到国外,泽塔命令大使馆年轻英俊的官员达尼洛去追求汉娜,达尼洛对此非常抗拒,因为他发现汉娜正是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旧情人。当年正是由于达尼洛的贵族家庭看不上平民出身的汉娜,才致使这一对璧人遗憾分手,汉娜被迫嫁给了老银行家,达尼洛则伤心欲绝、远走巴黎。
因为对这段感情难以释怀,达尼洛日日沉浸于酒色之中,如今能够再次与汉娜相聚,他在期待之余仍拒绝为了财产再次接近汉娜。汉娜当年嫁给老银行家也是无奈之举,她对达尼洛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虽然两人彼此相爱,但是由于过往经历带来的怨恨,两人都摆出高傲的样子,不愿向对方低头,每次见面都不欢而散。后来达尼洛还误以为汉娜要和法国青年卡米耶结婚。在经过了一系列情感纠葛后,汉娜最终确定了达尼洛对自己的感情,她向达尼洛解释了此前的种种误会,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达尼洛的感情,于是两人抛开过去的恩怨,结合为幸福的伉俪。泽塔大使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众人皆大欢喜。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

作为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乃至整个中国歌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汇聚海内外优秀歌剧人才,于2011年10月成立,是诠释歌剧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顶级队伍之一。他们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70余部中国原创、世界经典歌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内与世界级指挥家、导演、歌唱家、舞台艺术家、世界知名剧院及艺术机构合作最多、最深入的歌剧表演艺术团体,也是为数不多引入国际化职业运作管理模式的演员团队。
他们精专业务,踔厉奋发,参演作品涵盖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捷克语等,其中不乏在中国首次亮相的歌剧《玫瑰骑士》《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西蒙·波卡涅拉》《西部女郎》《水仙女》等经典力作。在国家大剧院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马林斯基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波兰华沙歌剧院等世界知名剧院联合制作中,演员们赢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世界剧院之林展现出中国歌剧的力量。
演员们牢记使命,初心不改,给中国故事插上歌声的翅膀,以立中国原创作品之质、扬中国文化精神之旗为己任,巡演地图履及都灵、米兰、热那亚、佛罗伦萨、帕尔玛、圣彼得堡、莫斯科、中国香港、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乌鲁木齐等地。
他们多次作为主要演员参与包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晚会《千年之约》、《伟大征程》等国家级文艺演出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广泛进行“百场公益演出”、艺术教育等活动,为人民而歌,铸成了普及高雅艺术、培养中国歌剧观众“滴灌工程”的重要一环。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践诺着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秉持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追求,助力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以高雅艺术与世界对话。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成立于2016年7月28日,邀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演员濮存昕担任艺术指导。戏剧演员队共有演员21名,经过专业的台词、表演、声乐、形体训练,活跃在国家大剧院戏剧舞台上。作为国家大剧院除合唱团、管弦乐团、八重奏后成立的又一专业团体,戏剧演员队将秉承国家大剧院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以话剧为主,同时参演大剧院制作的其他剧目,并积极参与下基层与进校园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已经参加大剧院制作的《样式雷》《风雪夜归人》《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西望长安》《玩偶之家》《鸟》《暴风雨》《基督山伯爵》《冬日1948》《十字街头》《林则徐》《乌鸦与麻雀》《一仆二主》《第十二夜》等多部剧目,未来也将会呈现更多精彩作品。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8日,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驻院合唱团,由著名指挥家吴灵芬担任指挥。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所属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合唱团秉承大剧院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被公认为是一支充满朝气及无限潜能的专业合唱团。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两栖合唱团,他们积极参演了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中外歌剧《西施》《运河谣》《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方志敏》《长征》《图兰朵》《卡门》《茶花女》《漂泊的荷兰人》《阿依达》等七十余部作品,以及许多大型声乐作品及主题音乐会,包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马勒第八交响曲》、威尔第《安魂曲》、纪念黄自诞辰110周年音乐会、歌剧音乐会《威廉·退尔》《唐璜》等,艺术水准广获赞誉。已故指挥家洛林·马泽尔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合唱团”;指挥家丹尼尔·欧伦排练后兴奋地表示“这是我见过的声音最棒的合唱团,虽然他们很年轻,但比很多欧洲的合唱团都要好”;指挥家安东尼奥·帕帕诺认为“这个合唱团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热情的合唱团,他们有着美妙的、和谐的声音,而且训练有素”;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曾说“能和这些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们合作,是我的荣幸”。
此外他们受邀参与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音乐录制,2024、2025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等众多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积极展现了使命与担当。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艺术上不懈努力、不断追求,发展至今积累了《领航》《海岛冰轮初转腾》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代表性曲目;先后委约创作和改编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弯弯的月亮》等作品均受到观众的热爱和广泛称赞。
音乐的旅途中尽是美好与欢乐,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已走过十六年的光辉历程,合唱团的艺术家们把人生中最有活力、最有张力的青春时光奉献给歌剧与合唱事业,展望新征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将继续不忘初心,踏歌前行!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始终以澎湃的热情与创新精神、不懈的奉献与精进品格,为最高品质的音乐演奏和传播而矢志不渝。凭其出色的国际视野、文化底蕴和艺术创想,他们成为享有崇高艺术威望的顶级乐团,也是北京及全中国音乐生活发展前行的卓越引领者。
乐团每年均以48周乐季呈现逾百场精彩演出,携手来自全球的大师级艺术家,为近20万观众创造了无数难忘的巅峰现场。他们对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划时代的贡献,缔造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全新高度。
从国际委约,到支持青年作曲家,他们推动了众多世界级优秀新作的诞生,促进了当代音乐发展及中西音乐交流。吕嘉执棒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和《爱格蒙特》戏剧配乐、洛林·马泽尔执棒其改编的瓦格纳《无词指环》等唱片录音广受赞誉、屡次获奖。历时三年并在2024年完成的布鲁克纳全套交响曲演出和唱片灌制,是乐团发展和布鲁克纳在中国推广介绍的历史性事件。
他们还积极投入艺术教育,使音乐之美融入生活、触手可及。2024年,乐团管理运行的北京青年交响乐团赴纽约参加“世界青年管弦乐团周”,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演出。2020年起,乐团推出线上演出,场均浏览近3000万。他们还于2021年、2023年两度完成中国巡演;亮相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影片,并担纲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演奏和录制。作为文化使者,他们多次赴欧洲、美洲及亚洲巡演,是首支进入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芝加哥交响中心、旧金山戴维斯大厅、蒙特利尔交响大厅官方演出季的中国乐团。
吕嘉于2012年接任陈佐湟,成为首席指挥,并于2017年兼任音乐总监。乐团现任助理指挥为赖嘉静。
辽宁芭蕾舞团
辽宁芭蕾舞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著名的芭蕾舞团之一。
建团至今,共排演《天鹅湖》《睡美人》《仙女》《海盗》《堂·吉诃德》等19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且拥有多部作品的中国独家版权,其中与国际芭蕾泰斗格里戈罗维奇联合制作演出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国内之先河,填补了中国芭蕾史上的空白。在演出经典作品的同时,积极同国际大师合作打造“新经典”,与世纪舞者马拉霍夫联合编排了新版《天鹅湖》,与国际知名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联合创排了《巴黎圣母院》,与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埃尔达尔·阿利耶夫联合定制创排独家版《胡桃夹子》等。
创排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七夕》等19部原创中国芭蕾舞剧。其中包括反映东北抗联精神的《八女投江》,讲述“孝悌忠信”民族楷模的《花木兰》,以“铁人精神”为核心讲述一代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铁人》等,以青少年视角讲述“雷锋精神”的芭蕾舞蹈组诗《榜样》,赋予中国古老爱情传说时代新解的《七夕》等,原创作品屡获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以文化使者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国际巡演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多个作品入选中宣部“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中国服务示范案例、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等。
吕嘉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总监,曾任意大利维罗那歌剧院音乐总监、西班牙桑塔·克鲁兹·特内里费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及中国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并曾在意大利特里埃斯特歌剧院、佛罗伦萨交响乐团、罗马拉奇奥室内乐团及瑞典诺克平交响乐团担任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
吕嘉曾先后在欧美指挥歌剧及音乐会近两千场,合作过的世界知名歌剧院及交响乐团包括斯卡拉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罗马圣塞西莉亚交响乐团、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里昂国立管弦乐团等。
歌剧在吕嘉的指挥生涯中占据着特殊位置,曾指挥歌剧剧目五十余部。作为第一位在意大利国家歌剧院担任总监的亚裔指挥家,他被意大利的音乐评论誉为“比意大利人更懂得意大利歌剧的指挥家”。1989年获安东尼奥·普兰佩得罗第国际指挥大赛第一名。1998年他指挥的歌剧《茶花女》被马切拉塔歌剧节评为最佳诠释。2007年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为他颁发“总统杯”;同年,他在罗西尼歌剧节里指挥的《贼鹊》被评为当年“最佳歌剧”。
乌戈·德·安纳

曾担任国家大剧院制作《假面舞会》《游吟诗人》《参孙与达丽拉》《水仙女》《麦克白》,以及威尔第“折子戏”歌剧音乐会导演。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大剧院,担任技术总监和执行制作人。制作了《图兰朵》《维特》《唐·卡洛》《乡村骑士》《丑角》《浪子的历程》。随后,他在智利圣地亚哥市政剧院导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毒饮》《唐·卡洛》《霍夫曼的故事》,并连续三年获得评论界最佳导演奖。
不久,他开始与马德里的萨苏埃拉剧院、巴塞罗那的里斯奥大剧院合作,签约制作了歌剧《阿依达》《安德烈·谢尼埃》《女武神》《艺术家生涯》《海蜜安妮》《奥赛罗》。1990年,他开始在意大利工作,在博洛尼亚导演了《摩西在埃及》,并自此开始与意大利最好剧院的合作,包括:米兰斯卡拉剧院(《毒饮》《参孙与达丽拉》《命运之力》《游吟诗人》)、都灵歌剧院(《曼侬·莱斯科》)、拿波里圣卡洛斯剧院(《摩西在埃及》)、罗马歌剧院(《海蜜安妮》《维特》《玛丽·维多利亚》《露克莉西亚》《塞维利亚理发师》《伊莉丝》),维罗那露天剧场(《纳布科》《霍夫曼的故事》)、罗西尼歌剧节(《塞密拉米德》)、威尼斯凤凰剧院(《卡门》)以及2007年夏季桑坦德国际艺术节(《梦游女》),并与热那亚剧院、卡塔尼亚剧院及帕尔玛剧院有过合作。此外,他还与如下剧院有过合作: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唐·卡洛》)、英国皇家歌剧院(《毒饮》《唐·卡洛》)、塞维利亚歌剧院(《阿依达》)、以色列特拉维夫剧院(《托斯卡》)、华盛顿剧院(《领袖》),以及在日本制作了《诺尔玛》。自2009年,他制作了许多新作品:如在智利完成了《宠姬》、在都灵完成了《美狄亚》、在帕多瓦制作了《阿依达》、在马里博尔制作了《茶花女》、在帕多瓦完成了《风流寡妇》。他为巴勒莫马西莫剧院2011季开幕执导的歌剧《战国妖姬》,为他本人赢得了声誉。
1997年,乌戈·德·安纳因导演了《伊莉丝》《图兰朵》及《霍夫曼的故事》,被授予了阿比亚蒂奖。2001年,为感谢他在马德里皇家剧院导演的《唐·卡洛》,授予他最佳舞台导演、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奖。
保罗·玛宗

曾担任国家大剧院制作《水仙女》《麦克白》灯光设计。 出生于威尼斯,维罗纳美术学院担任灯光技术讲师,并参与了维罗纳歌剧学院的剧院灯光设计课程。从2001年开始长期担任维罗纳剧院基金会的灯光设计师。在1978年结束艺术学习后,开始进入由Avogaria剧院Giovanni Poli联合学校学习,参加了欧洲的巡演。
自1980年开始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合作,他参与了所有美国编舞卡洛琳·卡尔森创作的剧院舞蹈灯光师工作,赴纽约的布鲁克林音乐学院、斯德歌尔摩、休斯顿约翰豪、法国夏特勒剧院巡演。1989年瑞士“阿斯科纳歌剧节”中担任灯光师。1991年在斯巴拉多克罗地亚国家大剧院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做灯光设计。在布拉格圣尼古拉斯教堂中举行的“欧洲莫扎特音乐节”担任由导演玛里斯·弗拉什执导的歌剧《第一诫义务KV35》的灯光制作,后又担任科莫秋季音乐节的技术总监。
1994年起担任维罗纳剧院的灯光设计师,参与歌剧与芭蕾制作,并参加了世界巡演。1997年12月在维也纳“维纳.施达塔勒室内体育馆”担任由导演Christian Boesch制作的《魔笛》中的灯光制作。1998年在巴勒莫担任由编舞卡洛琳·卡尔森制作的ATER芭蕾舞剧中的灯光制作。1999年在但丁剧院中完成了歌剧《朱利奥·萨比诺》的灯光工作,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为视觉艺术展的开幕式设计灯光系统,在威尼斯威尔第剧院担任芭蕾舞剧《抛物线》的灯光设计和威尼斯哥尔多尼剧院现代舞蹈节《只有女人》的艺术总监。2001年完成了由导演Cristiano Bacchi执导的歌剧《埃尔南尼》的灯光制作。
曾与世界著名导演和舞美设计大师乌戈·德·安纳有过多次灯光设计合作,其中包括:《纳布科》《梦游女》《托斯卡纳》《麦克白》等。
塞尔乔·梅塔里

1986年,塞尔乔·梅塔里创立Ideogamma 公司,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现在Ideogamma公司已成为视觉景观业的领头羊。
梅塔里对视觉景观工作充满激情,在技术方面精益求精。他还与众多艺术家保持常规合作,与他一起工作的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包括乌戈·德·安纳、强卡洛·德·莫纳科、蒂托·叶古尔扎、丹特·费雷蒂、达里奥·福、埃兹欧·弗里杰利奥、尼古拉斯·乔尔、林德瑟·坎普、威廉姆·奥兰迪、玛格丽塔·帕里、路易斯·帕斯夸尔、皮尔·阿里、约瑟·卡洛斯·普拉萨、詹尼·夸兰塔、卢卡·龙科尼、皮特·斯坦、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等。
梅塔里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非常成功,为世界各大剧院制作了450多部作品。
四年前,梅塔里开始与国家大剧院合作,制作的作品有《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罗恩格林》《奥赛罗》《纳布科》《纪念威尔第折子戏音乐会》《游吟诗人》《诺尔玛》《威廉·退尔》《冰山上的来客》《阿依达》《西蒙·波卡涅拉》《参孙与达丽拉》《美丽的蓝色多瑙河——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访美的故事》《水仙女》和《麦克白》,均享誉世界。
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

阿蕾桑德拉·潘泽沃尔塔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舞蹈学校学习古典舞和现代舞,并在玛格·芳婷女爵士任下的伦敦皇家舞蹈学院深造。她十五岁作为独舞演员登台,担任钟斯的《牌桌》在维罗纳爱乐剧院演出中的首任首席芭蕾舞演员。1990年,她当选为意大利遗产和活动部组织的意大利舞蹈巡演团的代表成员之一,在慕尼黑、纽约、莫斯科和东京巡演。她的编舞生涯始于罗马歌剧院,和著名艺术家皮斯托尼、诺斯、科科斯等合作。她曾与萨基合作将《彼得罗先生的木偶戏》和《科尔多巴人》搬上舞台。她曾受邀在佩萨罗的罗西尼歌剧节和爱尔兰威克斯福德歌剧节导演《卡门》,并在斯卡拉剧院参与由里卡尔多·穆蒂指挥的《麦克白》制作。她与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以及塞维利亚德拉马埃斯特兰萨歌剧院的合作始于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与《费加罗的婚礼》。她还曾担任过米兰意大利舞蹈专业学校艺术总监,并在米兰天主教大学教授哑剧和舞台动作。2001年起,潘泽沃尔塔在继续从事导演和编舞工作的同时,担任德拉马埃斯特兰萨歌剧院制作总监,自2010年起担任舞蹈团经理。
董岱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助理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博士毕业,师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教授。
担任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助理指挥以来,参与多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中外歌剧和音乐会的排演工作,担任《山海情》《长征》《青春之歌》《冰山上的来客》《北京大合唱》《马勒第三交响曲》《花儿的故事》等多部歌剧及交响乐的合唱指挥,得到了李心草、吕嘉等众多艺术家的悉心指导,在歌剧、交响合唱以及艺术合唱作品的排演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策划并成功指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演出的《音乐奇遇记》《童梦同行》等系列音乐会。积极参与艺术公益活动,深入学校、社区普及高雅艺术,同时在合唱团的乐季策划等艺术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斯蒂芬·格劳格雷

曾参与国家大剧院制作多尼采蒂歌剧《拉美露尔的露琪亚》。
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并于早年间专注于音乐学习(主修小提琴),随后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导演。1995-1998年期间,曾担任里昂歌剧院的驻院导演。格劳格雷在导演歌剧作品的同时,也兼任舞美设计,作品包括:《梦游女》《艺术家生涯》《塞尔维亚理发师》《茶花女》《灰姑娘》《唐·帕斯夸莱》《参孙与达利拉》《罗兰》《乞丐的歌剧》《卢克来修受辱记》《旋螺丝》《侏儒》等。怀着对现代音乐的深刻领悟,格劳格雷也创作了如:《白玫瑰》《苏格拉底之死》《会话练习》《狡猾的小狐狸》《彼得·格里姆斯》等诸多现代剧目。
与此同时,他曾与许多知名剧院有过合作,例如:美国圣达菲音乐节、博洛尼亚市立剧院、雅典国家歌剧院、卢森堡大剧院、日内瓦大剧院、马赛南希国家歌剧院、巴黎喜剧院、里昂歌剧院、凡尔赛国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等。
2010年,格劳格雷创立OperAct并制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剧目。该机构致力于与当代领军艺术家共同合作,透过对全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纵向新生”的理念融入舞台创作中。